好消息, 電梯專家張桂竹深入剖析“電梯后市場”
2017-12-21電梯安全事故出現的原因不外乎兩點,即物的不安全狀態和人的不安全行為。目前在電梯標準、設計、制造、安裝方面,都可能存在不安全狀態隱患,如轎廂不在平層區在轎內能扒開門。電梯門系統是電梯的重要安全部件,傳統門系統是曲柄拐臂結構,如果門關到位了,在轎內是不易扒開轎門的,因此過去的標準沒有強調不在平層區不能扒開轎門。而現在的電梯大多使用同步帶傳動,結構的改變使得轎門比較容易扒開,如果乘客在電梯產生故障時企圖扒開轎門自救,就可能出現不應有的傷亡事故。
若中國電梯標準明確規定“電梯不在平層區在轎內不能扒開轎門”(GB7588-2003《電梯制造與安裝安全規范》第1號修改單),避免了“物”的不安全狀態,即使有人扒轎門的不安全行為,也扒不開門,乘客就不會存在人身安全問題,電梯關人的故障也就不會引發更嚴重的電梯安全事故。
電梯專家張桂竹深入剖析“電梯后市場”
電梯是一種使用年限長達一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機電一體化交通設備,也會出“交通事故”傷及人身安全。要想電梯長期安全可靠地為乘客服務,必須及時對電梯進行維修保養,根據“病癥”對癥下藥,真正做到按需保養和預防性保養。
電梯的使用分散在不同地區的各個建筑物中,電梯的保養工作也必定是分散的個體勞動。因此用傳統方法進行保養的電梯保養質量,是不易監測,也不好管理的。
電梯的保養可以簡單地用八個字概括:清潔、潤滑、檢查、調整。其中,清潔、潤滑、調整三項是相對容易的,可以用簡單對比就能評定。
“檢查”不好定義,可以用醫生對患者的檢查做比喻。傳統醫生的檢查手法是:望聞問切,醫生要經過大量的實踐,積累充分的經驗,才能一眼看出病人是否健康,要強調醫生的一個“老”字。中國在用電梯保有量在三十年間從幾萬臺發展到425多萬臺,電梯制造企業696家,安裝維保企業10326家,持證作業人員56.5萬人(某些統計數據顯示已達到百萬人)。從業人員的發展與電梯發展不同步,眾多的維修工中具有豐富的多年電梯行業從業經驗的幾乎很少。現在的電梯大多是微機控制,里面的構造“看不見、摸不著”,因此使用傳統辦法很難查出電梯故障隱患,而且問題不易量化,不可追朔,不易統計分析。
電梯專家張桂竹深入剖析“電梯后市場”
那么如何解決電梯后市場問題?可以借“西醫”用先進的儀器診病的辦法來檢查電梯。
“電梯體檢”,即由普通的維修工用先進的儀器設備和手段,如用定時逐格攝影(現已有專用的小巧便攜且價格低廉的縮時拍)、非可見光攝影(紅外熱像儀)、力學傳感器(鋼絲繩張力測試儀)、重力加速度傳感器(電梯加速度測試儀)等,把電梯可能出現故障、缺陷部位的微小變化捕捉下來,把維修工的保養過程記錄下來,然后用數據的形式記錄并傳輸給主管工程師,經主管工程師的分析、判斷、統計,制定出“調整”方案,把可能出現的故障隱患消滅在萌芽時期,真正做到“預防性保養”。
電梯檢查手段:
(1) 利用定時逐格照相機“縮時拍”將現場保養過程記錄,并通過wifi立即傳輸給相關部門;利用手機GPS定位系統,監督維修工保養過程,用現場檢查報告評定保養質量。
(2) 利用“加速度儀”對電梯進行動態檢查。具體包括:曳引能力、電梯額定速度、電梯啟制動加減速度、電梯提升高度、曳引鋼絲繩張力差、曳引電梯平衡系數和電梯運行噪聲等。
(3) 利用“稱重裝置”對電梯進行靜態檢查。
(4) 利用“熱像儀”對電梯電氣部件進行不接觸的帶電檢查。
數據傳輸方式:
(1) 將照片通過Wi-Fi傳輸給總部,傳輸內容包括檢查時間、電梯編號、不合格的照片。
(2) 通過物聯網進行數據傳輸,傳輸內容包括電梯原始檔案數據、電梯實時運行數據、電梯保養記錄、電梯運行故障記錄等,根據監測的情況,對電梯進行按需保養,對于故障或者故障隱患則找到具體原因,是產品、安裝、使用、保養、備件哪個方面出了問題,根據問題對癥下藥,制定解決或者預防方案,真正做到預防性保養,同時通過維修工培訓提高電梯安裝、保養水平。
監測記錄的內容也可以作為電梯監督管理的依據,如對電梯緊急救援施救效率和結果的考評,依據電梯故障次數和分類統計,對電梯企業進行橫向PK,由政府監管部門定期公布電梯企業排名,優勝劣汰,提高電梯維修保養隊伍的準入門檻,實時了解、監督、指導、管理電梯企業。http://www.dedaolove.com
下一篇 : 電梯正常運行時發生蹲底或沖頂事故的原因
-
電話咨詢
19007212026 -
微信掃一掃